美高梅娛樂城

支持Ipv6
   
 
网站首页
综合要闻
政务公开
政务动态
第一章 先秦时期
2019-09-18 17:14
发布时间:2019-09-18 17:14 来源: 【字体: 打印
石家庄地区,至晚在商代已经出现城市的萌芽,西周时期这里正处在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联盟对峙的边缘,城市的防卫功能尤其重要。春秋战国时期是这一地区城市的数量和规模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大批城垣陆续崛起。在频繁的战争中,大批城市成为诸侯纷争的焦点。号称"千乘之国"的中山国,从春秋后期迁徙到太行山东麓和河北平原开始,就以石家庄、保定西南部为中心,在诸侯争战的夹缝中生存,数次灭国,又数次复国,历史兴衰,先后建成了十几座重要城邑,尤其是都城灵寿,成为河北省先春时期三大古都之一。历史上许多著名的城邑,在这一时期历经战乱兵燹,几起几落。
第一节 商周时期城市的兴起
按照美国著名人类学和社会学家克拉克洪(KLMCKHOLN)的论断,人类文明的出现包含三个重要因素,即城市、文字和大型礼仪建筑。这其中,城市出现是文明产生的基础,文字的产生和使用是文明成熟的标志,而大型礼仪建筑是文明成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文明的肇兴究竟始于何时,尤其是中国最早的城市究竟始于何时,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课题。不仅在考古学方面存在颇多争议,而且在历史学领域也存在多种不同认识。但是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城市的出现是与国家的出现互为前提的。国家的建立,出现了等级,出现了政权,就必然要求建立保卫这种政权和象征权威的城市;而城市的出现,也表明国家体制的确立。
从石家庄地方文化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一带是商民族的发详地和长期的集中聚居地,因此,这里不存在夏文化遗存。从中华文明肇兴的传说来看,商汤的祖先,是起源于北方崇尚玄鸟(燕子)的一个古老部落,其祖先契是大禹时代北方民族的部族首领,契的母亲简狄是稍晚于炎帝时代的北方母系社会领袖(距今4800多年)。从文献和考古资料分析,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今石家庄市的平山、元氏一带就是商民族祖先契及其子昭明的发详地。《世本?居篇》记载:"契居蕃"。有的学者认为:"蕃"就是汉代的"蕃吾"(也作番吾,原址位于今黄壁庄水库中,原属平山县) 。《世本》中还说:契的儿子"昭明居砥石"。郭沫若先生认为:砥石,就是现在元氏、高邑一带的??水和石济水流域 。从石家庄市辖区内的郊区、正定、平山等地发现的多处4000多年前的先商文化遗址,到赵县、新乐、正定、藁城、无极等县广泛发现的藏有商朝奴隶主贵族铭文青铜器的遗址,系统地展示了先商文化、早商文明和商代青铜器的发展脉络,构成了系统反映商族起源、发展、鼎盛历史的最全面的天然博物馆。
历史学证明:商文化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而青铜铭文、大型礼仪建筑及大型青铜礼器构成了这一地区的商代文明。正定新城铺发现有" 册"铭文的青铜觚和爵;藁城台西和前西关出土了带有"心、 "铭文的青铜壶和鼎;在赵县双庙出土了"圉"字铭文的青铜觚;在平山县出土了带有"正"字的铜爵;在辛集市发现了带有奴隶主姓名的青铜卣;在无极县发现了带有"甲戎"奴隶主族徽铭文的青铜器。这都是这一地区最早成熟的文字,是商代文明的标志。在市辖区内广泛发现的大批铸造精美、形式多样的商代青铜器,足以证明这一带是中国最早冶炼青铜的地区之一。而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中铁刃铜钺和铁矿碴的发现,则充分证明这里早在公元前1400年前就开始采矿冶铁并成功打造铁器,这不仅把人类冶铁的历史从春秋时代上溯了数百年,而且证明石家庄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世界冶铁业的发祥地。冶铁技术这一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里程碑,将与西台遗址一起写入世界人类文明史册。
在这样先进的生产条件下,城市的建设是必然的结果。但是,由于考古发掘不足,尤其是考古学界关于先商和商代考古年代的确定存在诸多模糊认识,所以,石家庄市这一地区究竟在先商时期是否已经存在原始城市,目前还缺少考古学方面的有力证据。不过,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发掘,充分证明,至晚在公元前1500多年,这里已经出现了城市萌芽。在这处商代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先后开挖探方19处,总面积1889.75平方米,共发现不同时期的房屋14座,水井两眼,墓葬112座,出土较完整的器物3000多件,其中不仅发现了规模可观的大型住宅,而且已经确认有一至两处大型礼仪建筑和祭祀建筑。尽管发掘的范围和规模有限,但根据一系列出土文物和建筑规模分析,考古工作者认为:石家庄市这一带的商文化和商王室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决不是一般的村落遗址,而应该是商王畿内的一个重要都邑,是这一带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这一遗址,是目前石家庄市境内发现并确认的最早的城市遗址。
西周王朝灭掉殷商之后,将殷纣王的儿子武庚封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西),分其地为三部分,分别称为邶、?{、卫三监,派管叔、蔡叔、霍步监管。据我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王国维先生考证,其中的邶国,疆域北抵涞水,南濒漳水 。石家庄市全部在其区域内。这一时期,是否存在三监或殷纣遗民创建的城市,目前缺少考古证据,难以定论。后来,邶国贵族与三监联合叛乱,被周王朝镇压,将殷商的遗民北迁邶国地,让他们回到其祖先的发详地居住。所以,西汉时期著名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特别指出,今石家庄、保定一带的中山国故地,"地薄人众,犹有沙丘殷地余民。"事实上,西周时期的石家庄市这一带,是西周王朝的北部边陲,为了稳定对北方的统治,周王朝在这一带分封了一个诸侯国-- 国,据考古发现证明, 国的都城就在今元氏县西张村附近 。70年代,在此发现了 国贵族的墓葬,出土了珍贵的铭文青铜器。
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苦干直系--鲜虞、肥子等部落开始从太行山西麓东迁,在正定、晋州、藁城等地定居,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邑。这一时期的城市,强化了城垣的防御功能,对城墙的建造开始重视。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西周的太史伯在谈到成周雒阳周围方国及少数民族部落的分布情况时就说过:"当成周者,……北有卫、燕、狄、鲜虞……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夷、戎狄之人也," 这是鲜虞最早见诸史籍的记载。据后世史学家考证,鲜虞属于戎狄后裔,与商族契的母亲简狄均属北方少数民族的分支。约在西周中后期就定居在今石家庄一带的商族故地,以新市(今正定新城铺)为中心,形成了与肥(今藁城西部)、鼓(今晋州西部)相互呼应的城邦联盟,与南面相邻的 国(今元氏?E水流域)相对峙,而且经常相互征战。在元氏南张村发现的大型青铜器铭文中,就有"戎人大举出于 国地,邢侯对戎作战"的内容 。这说明明,由于鲜虞等戎人的进攻, 侯的国力不支,所以西周王朝的另一个诸侯--邢侯(今邢台)派兵对戎作战。为震慑戎人,邢侯还派邢国的大夫亚族率兵长期驻守 国,以致最后这位邢台大夫客死在 国,并埋葬在 国都城附近(今西张村)。
可以说,西周时期,石家庄市这一区域内,并存着分属于两种民族、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的若干城邑。南部是以 国都城为中心的西周王朝的势力范围,而北部则是北方少数民族鲜虞等部落政权控制的若干城邑。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立,迁都洛邑(今洛阳西),史称东周。东周是一个徒有虚名的王朝,王室日衰,诸侯纷争。由此进入春秋时期。这时,鲜虞、肥子、鼓等戎狄乘机南下,灭掉位于?E水流域的 侯,并南下攻伐邢国。据《春秋?鲁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公元前662年(周惠王十五年)和前661年,"狄"连续伐邢,使邢国危在旦夕。"齐国救邢,败狄。" 史籍中所谓的"狄",可能就是指鲜虞、肥子等戎狄之军。
国灭亡之后,邢国国力日衰,而晋国的国力逐渐壮大。约从公元前589年,晋国逐步控制了水(今元氏、栾城一带的槐河)流域的部分地区,并封晋国中军元帅栾书食邑栾 (在今栾城县境内)。
公元前530年起,晋国开始攻击太行山以东的鲜虞等少数民族政权。是年,晋卿荀吴伪称与齐国交战,假道于鲜虞,乘机率军攻入肥子国都城肥垒(今藁城西南七里城子村),俘肥国酋长绵皋,又率兵攻鲜虞 。次年(前290年),晋卿荀吴率师乘鲜虞国边防薄弱,军出著庸(先秦时期的一处重要关隘,其址应该在今唐县倒马关附近),攻击鲜虞的边邑中人(今唐县西北),大获而归 。
公元前527年,晋国再次出兵伐鲜虞。晋卿中行穆子帅师围鼓(今晋州西北),围城三月,鼓人请求投降。穆子不令,令军士呼城儆将而攻之。城中的鼓国君民在食尽力竭的情况下,投降。穆子攻克鼓国的城垣后,俘鼓国君鸢?L为人质。令鼓国民各复其所,派晋国将军涉佗为鼓国君。又将河之南(今滏阳河之南)的土地封给鼓国人,委派晋国驻鼓的人质夙沙厘为鼓国相 。
公元前521年(晋顷公五年)鼓酋长鸢?L又率众叛晋国,依附鲜虞。晋国再次出兵攻伐 。次年(前520年),晋国大夫"荀吴略东阳(泛指太行山以东)",在攻击鼓的都城昔阳(今晋州西)时,"使师伪 者负甲以息于昔阳之门外,"即派武士藏兵器扮成卖粮商人聚于城门外,乘其不备,攻入城内,"遂袭鼓,灭之。"
通过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上述一系列战争可以看出,当时位于石家庄一带的鲜虞、肥子、鼓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城邑已经具有明显的防御性城恒、城门及相应的防御建筑。而且在城恒的城门附近,还有定期进行粮食等物资交换的市场。这足以说明,这一时期的城市,已经成为城恒与市场结合中的一种聚落形态。
随着晋国对鲜虞城邦联盟连续攻伐得胜,晋国进一步加强对太行山东麓边防城垣的建设。同时在与鲜虞边界接壤的城邑设置郡县。据《韩非子?内储说上》、《国语?晋语九》等文献记载:约公元前513年(晋顷公十三年),晋国的上地(郡)守董阏于 巡行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山中,对随行的乡左右(基层乡官)大讲严厉法制、从严治理地方的道路。这是石邑最早见著史籍的记载,说明此前已形成城邑 。
公元前507前(晋定公五年)农历九月,晋师攻鲜虞,鲜虞竭尽全力与晋国军队大战于平中(其地不详),晋军大败,晋将观虎被俘获 。晋国遭此大败,恼羞成怒,于次年由赵鞅、卫孔圉率师攻伐鲜虞 。由于当时楚国军队正在大举北伐,围攻蔡国。晋国作为中原强国出师救援蔡国,但由于水患成灾,晋国与楚国的战争一时难以取胜。荀吴认为:北而伐狄而败,国家方危。南方又水潦成灾,疾虐方起。随晋师伐楚的中山国兵水土不服,弃盟北返,形势严峻,不如辞蔡侯北返。于是,晋国大军从蔡国的伐楚前线撤军。公元前505年,集中兵力攻鲜虞,以报平中之仇 。
公元前494年(晋国公十八年)四月,晋大夫赵稷据邯郸叛赵鞅,在齐、卫二国支持下围攻五鹿(今大名县东)。赵鞅率师平乱。鲜虞则参与齐、卫二国伐晋的联军,乘机攻占晋国城邑棘蒲(今赵县境内) 。
公元前491年(晋定公二十一年)农历九月,赵鞅兵围邯郸,十一月,邯郸举城降。晋国叛乱领导者之一荀寅投奔鲜虞,赵稷则逃入临邑(今赵县东)。十二月,鲜虞与齐、卫联军接应荀寅占柏人(今降尧县西)。齐国大将国夏与鲜虞合兵攻取晋国东部的栾(今柏乡县固城店)、任(今任县境内)、邢(今邢台)等八座城邑 。
晋国经过一年多的休养,于公元前489年,由赵鞅率师攻克荀寅等人盘据的柏人城,挥师北上,夹击鲜虞 。不久,低底消灭了鲜虞等戎狄少数民族的政权,全面控制了这一地区。从此,鲜虞在史籍中消失。今石家庄市这一地区,全部被晋国控制。
大约在春秋后期,原来作为晋国附庸的中山国由于和晋国关系的变化,从太行山西面的黄土高原陆续迁徙到太行山以东地区,在战国初期,占据了原来鲜虞等少数民族地区,成为这一地区新的诸侯国。
晋国赵、知、魏、韩四家大夫在联合灭掉范、荀两家之后,四家争霸的斗争也日益明显。知瑶为扩张自己的实力,便把攻占中山作为与韩、魏、赵三家抗争的战略步骤。公元前460年(晋出公十五年),他先以计攻占了中山西缘的仇由(今山西盂县外城) ,开通了经仇由攻中山的道路。第二年(公元前459的),举兵伐中山,取穷鱼之丘(今涞源县南) 。并企图引兵北上,攻取代国。仇由、中山被知氏侵占,引起赵氏的不安。一旦代国被知氏占据,势必形成对赵氏根据地晋阳(今太原南)的威胁。在这种严重形势下,赵襄子不顾其父赵鞅死后服丧三年的古训,不惜让其姊蒙受丧夫之痛,设宴诱杀了自己的姊夫--代王,派心腹控制代地。由此,知氏与赵氏斗争激化。知氏寻找借口攻赵襄子,经过三年较量,赵襄子说服韩、魏两家,联手灭掉知氏,瓜分知氏领地,为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知氏灭亡后,赵氏乘机占据中山之地。此举引起魏、韩两家不满,便寻找机会消弱赵氏对中山的控制。公元前432年前后,魏文侯向赵襄子提出分割中山的要求。赵氏谋臣常庄谈向其主献计,先扶立中山人后裔为国君(后称中山文公),然后封魏文侯之女公子倾为中山君正妻,食其邑。这一招果然高明。名义上既使"中山复立",又给魏文侯之女一个食俸的虚名,实际上中山君只是赵氏控制的一个傀儡。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卒,其子浣即位,是为献侯。襄子弟桓子逐献侯而自立,一年卒,国人杀桓子之子,复迎献侯。这一系列政治斗争和家族内讧动摇了赵氏的权势。中山文公死后,武公即位,乘赵氏内乱之机,于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重建独立政权。《史记?赵世家》称此为"中山武公初立"。而《世本?居篇》称:"中山武公居顾。"也就是说,中山武公以"顾"为都城。史学界对于顾的地望,众说不一。一说在今河北省定州市;一说在石家庄市晋州市西,即春秋时期的鼓城 。我们认为: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中山国利用春秋时期顾国都城建立自己的国都,是比较合理的。而且当时顾城已经成为中山国的重要城垣和中心城市。
中山武公复国后,与齐国修好,以牵制赵、魏对中山的威胁,自春秋末年一直与晋国为敌的齐国,此时也很乐意接纳中山国,以削弱赵、魏,同时减轻来自西面的压力。
中山武公复国之时,正值魏文侯对秦国河西之地用兵的紧要关头。中山独立,不仅从经济上断了公子倾所飨的中山食邑之俸,而且在军事上中山与齐国联手,对魏国东部边境构成潜在威胁,使魏文侯如鲠在喉。公元前409年,当魏文侯对河西用兵取得决定胜利之后,全力策划灭中山的战争。是年,魏以吴起为大将率师伐中山,假道于赵国 。但遭到中山人的顽强抵抗,魏军未能取胜。
第二年,翟黄、翟角将刺探的中山国国情告于魏文侯,建议魏乘中山政权腐败、人心动摇之时发兵灭之 。于是,魏以乐羊为将,率师伐中山。当时乐羊之子在中山为人质。中山武公闻乐羊来攻,便杀其子,烹其子肉,派人将肉羹送给乐羊。"乐羊坐于幕下而食之,尽一杯。" 然后出兵攻中山,连克数邑。经过三年苦战,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 中山武公逃亡于齐国。魏文侯封14岁的太子击为中山君。因担忧他少弱,便派李克为相辅佐,并封乐羊于灵寿 ,以震慑中山之民。李克治理中山,废除了一些苛政,使中山人与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同时,在中山一些城邑置县令,管理当地政治与军事事务。《韩非子?难二》中就提到了一个"苦陉令"(即苦陉县令,其址在今无极县境内)。通过史籍的有关记载可以证明,在魏属中山时期,已经形成了灵寿、苦陉、顾等重要城邑。
公元前359年,魏文侯卒,武侯即位,改封公子挚为中山君,仍与李克为相。公元前390年,魏武侯六年,灵寿君乐羊死,葬于灵寿 。
公元前387年,赵烈侯死,赵敬侯立。亲魏的公子朝,引魏军袭击赵国新都邯郸,被赵军击败。赵、魏两国矛盾激化。公元前382年,赵国攻卫,魏武侯发兵救卫,攻取赵国城邑,围攻赵国旧都中矣(今河南灵壁西)。赵求救于楚,楚国围魏救赵,赵乘楚师之势,攻取魏属中山国的棘蒲(今赵县南)和魏国的黄城(今河南内黄西北) 。
两年多的赵、魏大战,使魏属中山被赵国阻断了与魏国的联系,成为孤立无援的一块飞地。约在公元前381年,中山武公的后人在齐国支持下,杀掉魏国封于中山的最后一个君主--尚,恢复自己的国家和政权。这位中山新君,就是战国时期创立了千乘之国的中山桓公。桓公复国后,赶走了世代震慑中山的乐羊子孙,迁都灵寿(今平山三汲),开他了中山国新的历史。
从公元前381年桓公复国到公元前296年中山被赵国所灭,中山国先后经历了五代君主--桓公、成王、王 、 、胜,共86年。这是中山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它是国土疆域扩大到"方五百里",即南达房子(今高邑县西南故城村)、北抵鸱之塞(汉称恒山关,今唐县西北倒马关)、西至太行深处井陉县境内的长城,东以当时大河之滨的扶柳(今冀县西)与齐国相望。公元前334年齐魏"徐州相王"和公元325年秦称王后,中山与韩、燕、宋等诸侯一起称王,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千乘之国"。并因在西部边境筑长城以拒赵,参与联合齐国平息燕国内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而载史册。在经济方面,中山国不仅农牧业发达,而且手工业技术先进,以"多美物" 著称于世。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都不亚于同一时期的齐、赵、燕诸国。
在城垣的建设方面,中山国先后建成了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村北)、东垣(今石家庄市郊区东古城村一带)、?z(今柏乡县固城店)、中人(今唐县西)、房子(今高邑县故城村)、苦陉等十几座重要的城邑,并在与赵国的抗衡中发挥了重要防御作用。尤其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中山都城灵寿,无论是作为河北省先秦时期三大故都之一,还是作为当时"方五百里"内的中心城市,其规模和地位都是十分显赫的。
据考古发掘证明,灵寿古城位于今平山县三汲镇林山脚下。城垣最大时南北长达4.5公里,东西宽4公里,呈不规则三角形。这座先秦时期的故都,北依林山,南濒滹沱河,依山就势而建,城墙最厚处达27米。城内有一条南北向的隔墙,将整个城区分为东城和西城。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和居民区;西城北部为王陵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小范围的农耕区。根据考古发现证明,当是的宫殿建筑规模宏大,各种装饰十分华丽;手工业作坊区分工细密,手工业技术非常精湛。有专门制作陶器的作坊,也有专门制作青铜器、铁器的冶炼作坊;有的专门制作骨器和玉器,有的专门铸造货币。这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山都城经济繁荣的景象。尤其是在灵寿城西部发掘的中山王 墓,出土了数千件珍贵文物,包括金银器、铁器、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纺织品和酒类遗物,还有杀殉的战马、狗和活人。殉葬的还有木船 。
在灵寿城附近的滹沱河畔,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珍贵的中山守丘石刻和中山王池囿遗址 ,从而证明,中山国的都城附近已经建有供君王游乐的地渠和园囿,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较早的古代池囿遗址,反映了中山国都城在环境建设方面的重要成就。
大约从公元前377年,赵国与中山国开始了旷日持久的边境之战。通过历史文献中关于赵与中山历次战争的记载,可以反映出这一地区内城市的变迁。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敬侯十年(前377年)"中山与赵战于房子。"据后世学者考证;房子城,就位于今高邑县西南。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座房子城无疑是赵与中山边境的城邑。《史记?六国年表》又记载:赵武灵王二年(前324年)中山依靠齐国,开始侵扰赵国边邑。赵国建城邑?z(今柏乡县固城店) 。不久,中山攻赵,引槐水围?z,使这座新筑成的城邑"几不能守"。 这说明,位于赵与中山边境的?z,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两国相互争夺的战略要地。
随着中山国势力的不断强大,中山国君开始谋求政治地位的提高。魏惠王在与韩、燕、赵三国谋求称王的同时,竭力拉拢中山国君加盟到称王的行列中,目的是破坏中山与齐国的同盟关系。公元前323年,中山国的谋士张登、公孙弘等人极力支持中山国君摆脱齐国控制,参加韩、魏、赵、燕、中山"五国相王"活动,使中山国改善了与赵国、魏国的关系,摆脱了齐国的控制。齐国对此十分恼火,所以在政治上、外交上采取孤立中山的政策,"闭关不通中山之使" 。齐国的立场,使得中山与赵国的关系得到了临时的改善,各自发展国内经济,两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得到了加强。
公元前314年(赵武灵王十二年,中山王 十四年),燕国王禅让于相邦之子,引起国内大乱,与之相临的齐国乘机出兵攻入燕国都城。中山国也凭着自己的军事实力,出兵伐燕。根据中山王 墓中出土的铁足圆鼎及刻铭铜方壶的铬文记载:中山国相邦司马?k,"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奋俘振锋,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 中山相邦司马?k的这一战功,被中山王奏表于周天子,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和诸侯的庆贺。可见当时中山国实力和政治地位的提高。
中山国的迅速强大以及对燕国的用兵,无疑使赵国感到了潜在的威胁。赵武灵王在经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不仅在军事上增强了实力,而且推动了经济发展,使国力大增。在外交上,调整与秦、燕、韩、魏等国的关系,在诸侯中地位日益提高。在此基础上,开始策划攻伐中山的战争。公元前309年,即赵武灵王十七年,武灵王临靠近中山与齐国边界的九门(今新河县九门) ,筑野台(高大的了望台,在今新河县九门村北,俗称疙瘩),登高"以望齐、中山之境" ,为进攻中山做准备。第二年,即公元前308年,中山王 卒。幼主 嗣立,中山国动用大批人力、财力,为王 大修墓葬,并残杀战马和活人殉葬,反映了中山国政治的残酷和王室的腐败。
公元前307年正月,赵武灵王经过五天的朝议,乘中山新君初立发兵攻中山,战于房子(今高邑县西) 。与此同时,燕国也趁火打劫,发兵攻中山,欲收复被中山占领的部分城邑。"中山悉起迎燕、赵,南战于长(房)子败赵氏,北战于中山(今唐县西北)克燕军,杀其将" 。中山以千乘之国迎击两个万乘大国,并取得小胜,便自恃其强,乘胜南下,攻打赵国边境城邑?z 。还欲发兵攻燕。到公元前306年,中山国国内矛盾重重,大臣之间勾心斗角,相互残杀。中山王因听小人谗言,杀害同胞公子。国民风气日益败坏,"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标剽(白天追杀剽掠);休则掘冢,作巧奸冶,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 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 。赵国谋士李疵探明中山国的国情后,对赵王说:"中山可伐,如果君不急忙攻伐,就会落在齐、燕两国之后"。赵王听了李疵之言,及时发兵,攻中山东部边邑宁葭(今深县下博东) 。
次年,赵武灵王组织军队大举攻中山,以赵召为右军,许钧为左军,公子章为中军。牛翦率车骑,赵希率胡兵和代兵,合军曲阳(今曲阳县西),从北面攻取丹丘、华阳、鸱之塞(今倒马关)。武灵王则率军从南面攻取?z、封龙(今元氏县北)、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东垣(今郊区东古城),中山献四邑请和 ,武灵王许之,暂时罢兵。从此,原属于中山国的这些城垣,陆续被赵国占领。中山国国力日衰,国政日趋混乱。而赵国则步步紧逼。公元前303年,赵再次发兵攻中山,略取中山边邑。公元前301年,再攻中山,迫使中山再次割地于赵。到公元前299年,赵国已攻占了中山滹沱河以南大片土地,兵至扶柳。据《战国策?赵策》记载:"赵攻中山,取扶柳(今冀州城西北扶柳村),五年以擅滹沱。"《史记?秦本纪》载,前299年,赵国已攻克中山都城灵寿"破中山。其君亡,竟死齐" 。在中山王逃亡齐国以后,赵国扶植了一个傀儡国君,使中山国在名义上继续存在,附属于赵。公元前296年,即秦昭王十一年,赵惠文王三年,"齐、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因此时中山已是赵国附庸,所以《史记?秦本纪》称"五国攻秦"。就在这年,赵惠文王废掉了中山的傀儡国君,"迁其王于肤施(今陕西榆林南)",让他回到祖先的发详地。"起灵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 。从此,显赫一时的中山国在历史上彻底灭亡了。
赵惠文王十二年(前283年),赵国大将廉颇率兵攻齐,破其一军,攻取齐国昔阳(今藁城西南) 。
从此,赵国为了加强与齐国边境地区的军事防御能力,陆续修筑一些边境城邑。
如赵惠文王二十八年(前271年),赵国相蔺相如率赵军伐齐,至平邑(今魏县附近)罢兵。同时,赵国建北九门大城 。显然,建造北九门大城,就是为了加强与齐国边境地区的城垣防御体系。
赵孝成王十一年(前255年),赵国创建元氏城(今元氏县故城村),并置上原县(在今元氏县西) 。不久,燕赵两国发生战争,燕王喜发二军,车2000乘,60万大军攻赵,以栗腹将兵攻?z(今柏乡县固城店)。燕国师至宋子(今赵县宋城) 。赵国大将廉颇、乐乘率兵迎击燕军,杀燕国大将栗腹于?z,追燕师五百余里。
约从赵悼襄王元年(前244年)开始,赵国推行货币改革。在原中山故地的一些重要城市铸行三孔布 。根据现存的三孔布文字分析,在中山故地的城邑名称有"石邑"(今鹿泉市南故邑)、"宋子"、"北九门"(今藁城市九门村)、"南行唐"、"五陉"(或作苦陉,今无极县东北)、"新市"(今正定新城铺)、"鹿邑"(今辛集市旧城)、"封氏"(一作封斯,在今赵县西北封斯村)等20余座城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赵国在这一地区内城市建设的概貌 。
从公元前235年,即赵王迁元年,秦国大举发兵攻赵,漳水流域大部分城垣被秦国攻占。赵国国力日衰。秦王赢政十四年(前233年),秦国大将桓 攻克赵国西部和南部大片城垣之后,东越太行山,攻击赵国的赤丽(在今石家庄市东南)、宜安(今藁城市宜安村)两座城邑。赵国急令大将李牧率领北部边兵南下以拒秦师。李牧在肥垒大破秦军主力,秦将桓 狼狈败逃,畏罪奔于燕国 。
次年,秦大举攻赵,一军攻邺(今临漳县西),一军攻番吾(今平山县黄壁庄水库中)。李牧迎战于滹沱河,大破秦军。秦军退 。
秦王赢政十八年,赵王迁七年(前229年),秦国以重金贿赂赵国重臣郭开,诬陷李牧谋反,赵王迁派人赴井陉捕杀李牧。次年,秦国大将王翦攻赵,大破井陉之赵军,杀赵将赵葱,攻入赵都邯郸,虏赵王迁,一举灭赵 。从此,河北中南部地区并入秦国版图。赵国原来的城市全部成为秦王朝建立郡县的主要城市。
关于本站|网站声明|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主办
石家庄市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今日访问量:1
网站标识码:1301000003
冀ICP备20013865号 冀公网安备 13010202001704号